邓秀民

  • 发布日期:2020-08-11 10:41
  • 来源:
  • 字体大小:
  • 打印:
  • 阅读量:351

【主要事迹】

  邓秀民,男,汉族,1954年9月生,内江市隆昌市胡家镇联和村7组个体户。

  邓秀民出生在刀具手工锻打世家,家里六代人都是刀具锻造师。从开始学习刀具锻打,他就秉承祖辈百年传承的“不合格的产品不准出厂”“价格童叟无欺”的诚信经营理念,40多年来,他一直坚持以质量求生存,用诚信树口碑,“邓家刀”不仅在周边村镇、川南诸市有良好口碑,更被人们带向全国走出国门,声名远扬。

邓秀民在专心打磨菜刀

  家训: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

  邓秀民的爷爷和父亲都曾在当地的刀具厂工作过,爷爷进厂前就是当地有名的打铁匠,父亲在爷爷的指导下,刀具打造技术精湛,成为了厂里的高级技术工人,他们做的刀具也深受人们青睐。那时,在胡家镇一带曾流传着“提起‘邓镰刀’,农民都说好,钢火赛四方,割草如风倒”这样的顺口溜。

  邓秀民的童年,几乎是伴随着叮叮当当的打铁声度过的。根据祖训,手工刀具的锻打技术传男不传女,甚至连旁系都不传,邓秀民顺理成章地接任起技术传承的重任。在爷爷和爸爸的双重传授之下,邓秀民十来岁便开始接受“残酷”的锻打训练。那时,爷爷和父亲就告诉他,传统的刀具产品是有严格要求的。一把刀,不仅长短尺寸有规定,样式有规定,具体到刀面有多长、刀把有多长都有要求。尺寸有所偏颇,都不能出厂,只能当成残次品,绝不能售卖。

  “技术做得不好,刀具打得不好,就要被打……”回忆起那段挥着铁锤打铁的学徒日子,邓秀民印象深刻。

  一次,邓秀民在学习锻打一把5寸长的刀时,因为尺寸没有达标,被爷爷狠狠地训了一顿。不仅如此,爷爷还把这把刀挂在墙上,给厂里的学徒们当反面教材,一旦有学徒进来学习,爷爷就拿这把刀说事,而且专门拣人多的时候说,说得邓秀民面红耳赤,恨不得有个地洞钻下去。

  打铁不仅需要精湛的技艺,更需要耗费体力和精力。那时,邓秀民白天要到生产队干活,为了赶工期,他们必须加班加点利用晚上睡觉时间来打刀,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,有时还要熬通夜,十分辛苦。邓秀民曾多次到母亲面前哭诉,但架不住父辈们的威严,还是只能抹完泪继续干活。

  那时,从一般百姓家用的菜刀、剪刀,到农业合作社需要的镰刀,再到后来的食品厂、糖果厂需要的专用工具刀,一个手艺精湛的打刀师傅,像一个明星一样,往往是顾客排着队来定制刀具。“邓家刀”因其优良品质,成了一块金字招牌,一直被邓秀民认真呵护着。

邓秀民在精心挑选原材料

  口碑:一把菜刀至少用两代人

  人和钢铁一样,都需要靠着锻打而成才。在爷爷和父亲的技艺传授和紧密监督之下,邓秀民在23岁时已经能够独立进行刀具锻打工作。

  一把刀,该厚的地方要厚,该薄的地方要薄,手工锻打,厚的地方少用劲,薄的地方多用劲,考的就是这分寸之间的巧劲儿,方能赋予一把刀切和宰两个功能,这些都需要真功夫。

  在邓秀民展示的几把旧刀里,刀面宽的有9厘米,窄的仅剩1厘米,但依然不影响使用。这些刀,几乎都用了三四十年。几年前,邓秀民掏钱从自己的顾客手上把旧刀买下来,用来珍藏做纪念:“一把刀,至少可以用两代人,磨一下,还能继续再用。”不仅如此,对于哪怕是不正确使用带来的磨损,邓秀民也会坚持免费维修,一把刀,终生负责。

  好的产品,最重要的就是好原料。市面上的钢材有300多种,而邓秀民打刀最在意的也就是买到好原料。大约在5年前,因为选择不当,邓秀民花费好几千元买来的一批钢材,在后来的检测中发现并不适合打造成刀具,虽然打造出来也能卖出去,但他还是果断将这批材料当废铁卖掉了:“不能因为钱就去坑买主,坏了邓家六代人积累下来的好口碑,砸了这块金字招牌!”

  秉承着“优质优价,按质论价”的观念,“经久耐用”是顾客购买了邓秀民的刀具后反馈回来的评价,这也是邓秀民最引以为荣的事。

  同村的一名卤菜店老板今年初回来时,专程找到邓秀民,出价1000元请邓秀民造一把刀。原来,这名老板曾经摆了一个卤菜摊起家,当时就用的是邓秀民的刀。切凉菜时,很多顾客排队等候,刀必须要快,才能加快速度,赢得口碑。如今,卤菜摊变成了卤菜店,并且开到了外省,即便如此,这名顾客还是想用邓秀民锻打的刀。

  去年,一名宜宾的客户专门开车到了胡家镇,通过边走边问,找到了邓秀民的家。他是听一个磨刀的师傅说邓秀民的刀好,慕名而来的。甚至有90岁的老人,拄着拐杖来找邓秀民,希望能打一把刀,留给自己的子女用。

 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独立门户起,邓秀民的刀具不仅在周边的屠宰场、食品公司备受欢迎,还销往了云贵等全国20多个省市,一些顾客甚至把邓秀民的刀带到了美国和欧洲。

邓秀民(左一)为顾客挑选菜刀

 

  困惑:传统手艺谁来坚守

  在传统的手工锻打时期,铁匠打铁靠的是手工,需要下苦力。铁块在炉子中烧红,温度达到1000度以上,夹出烧红的铁块对半均匀划开,即是刀面部分,然后在正中间加入硬的钢,锤打成刀锋。打造一把刀,需要将材料经过数次烧红和上万锤的敲打,历经30多道工序,方能将钢融入到铁当中,成为刀锋锋利、刀面扎实的刀。

  其间,铁锤一敲,通红的铁水星子四溅,烫到手脚已是常事。早些年,没有空调、电风扇,在炎热的夏季,炉火旁像一个蒸笼,身上的衣物通常是没有干过的。随着传统手工艺逐渐被机器所取代,这个又累又考技术的活渐渐被年轻人所摒弃。

  “如今,传统手工艺和机器已经实现了结合,工作环境有了很大改善,但我想要坚持的理念还是一样的,用优质的材料,造优质的产品。”邓秀民说道。

  2009年3月,邓秀民为自己的刀具注册了商标,期限是十年。如今,商标即将到期,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学徒,伴随着40多年的手工锻打技艺也进入了倒计时。现在,邓秀民的刀依然颇受顾客喜欢,其中不少人是以收藏为目的。

  靠着打刀的手艺,邓秀民养育一双儿女上了大学,如今已经各有所成,他们都不愿意父亲再像以前那样操劳,所以也不支持他继续再打下去。可是在邓秀民心里,始终有一个遗憾,以前他也曾带过几个徒弟,但都纷纷改了行。“有人愿意学,我就愿意无偿地把技术和手艺全传授给他,外姓人也行,甚至连设备都可以给他。”邓秀民说。

  在北京的博物馆里,展览着邓秀民爷爷打的刀,这是“邓家刀”的荣誉,邓秀民实在不愿看着这手艺传到他这一代就这样没落下去。邓秀民也曾想过,过了商标注册期限还找不到传承人,他就静下心来好好地写一本书,或者录一段视频,把这传承了六代的手艺记录下来留给后人,也算是弥补遗憾的一种方式。

  好人寄语:

  “讲究诚信是做人之本,追求质量是生存之本。”